《科教春天 万众欢悦》
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间,破除了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中海内地所有大专院校都停止招生,教师和学生都被下放劳动,高等教育处于全面瘫痪的状态,改而实行“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制度。
就是凭据“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原则,在全国规模内招收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这种制度的可怕之处在于,上大学不需要有文化。这个制度实行的结果就是,大宗热爱科学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
据1972年5月北京市11所高校提供的数据,在校大学生入学前的文化水平,小学文化水平的占20%,初中的占60%,初中以上的占20%,这样的生源,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恢复高考
其时百废待兴,邓小平先从教育上找突破口,而教育上的突破口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恢复高考制度。从1977年5月到8月,邓小平数次找教育部等有关部分和领导谈话,对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了重要意见。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事情集会,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
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革新》,宣布恢复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一新闻犹如一声惊雷,迅速流传开来。无数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霎时看到了希望和曙光——通过公正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尊重知识的春天
在邓小平的强力推动下,终于在1977年恢复高考:一方面,从教育领域找到了“全面拨乱横竖、酝酿革新开放”的一个突破口,引领了接下来的全面拨乱横竖事情;另一方面,为接踵而来的革新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
1977年冬,全国共计570万名考生加入了高考,录取大学新生27.8万名;1978年夏,全国共计610万名考生加入高考,录取大学新生40.2万名。这就意味着,从1977年10月出台恢复高考的决策到197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录取了68万名大学新生。
这68万人中的大大都都是政治坚定、有理想又有才华的知识青年,他们厥后都成为革新开放各个领域和社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