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一根小竹竿 无悔支前路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在各解放区通往淮海战役前线的十几条运输线上,曾活跃着数百万支前民工推着小车运送物资的身影。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摆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1米的竹竿,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支竹竿的主人,名叫唐和恩。
在淮海战役中,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共产党员、山东农民唐和恩就是其中一员。唐和恩的儿子唐振明告诉记者,其时父亲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前线去,便主动报名,领导本村小车队启程。
临行前,唐和恩携带了一支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用它来探路;遇到野狗,能用来防身。每到一地,他还用针尖把地名刻上。
竹竿顶端,刻着从家乡出发的所在: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后面一串,是支前的路线: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这条支前路横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行程长达2500余公里。
小车队翻山涉水,日夜奔波。队员们吃红高粱,省下小米、白面给解放军吃;他们把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粮车上,制止淋湿军粮;鞋子跑掉了、脚被磨破了,硬是将小推车从胶东推到淮海,推到了淮海战役胜利的那天。
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呼,他领导的小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影戏《车轮滔滔》稚袂位携带竹竿推着独轮车的主人公耿东山,就是以唐和恩为原型拍摄的。
唐和恩曾在竹竿上刻下诗句:“一根竹竿行万里,省县村镇刻明白。胜利回来留纪念,传给子女好革命。”唐振明告诉记者,在父亲的教育下,子孙中每个家庭都有共产党员,一心一意跟党走,把淮海战役精神传承下去。( 来源:《 人民日报 》)
党史百科
“两个务必”
“两个务必”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党即将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形势,毛泽东高瞻远瞩地对全体党员提出的一个基础要求。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划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各项政策,明确将党的事情重心从乡村转移到都会。在集会上,毛泽东申饬全党,攫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伟大、更艰苦,为此他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坚持艰苦斗争的作风”。同时,他还要求全党同志要警惕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两个务必”的提出,不但在其时起到了警醒全党的作用,并且直到现在都具有指导意义。资料来源:《百年党史要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