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3日 06 版)
“我出院啦,各人要配合治疗,赶忙康复出院,加油!”2月11日下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过12天的治疗,59岁的吴姨妈出院了,回家隔离恢复。临走前,她在医院住院楼外,与楼内的住院患者互喊“加油”。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染上的,我重复追念,可能是办年货时‘中招’的。”吴姨妈说。
1月30日,吴姨妈畏寒发热一周,体温高达39摄氏度,她急遽前往武汉市第五医院发热门诊问诊,医生建议她入院治疗。因为第五医院床位不敷,最终她住进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我很幸运,医生说再晚一天住院,可能就救不回来了。”吴姨妈说,感受自己“像是重新活了一回”。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熏染科护士长谌利琴介绍,其时吴姨妈有发热、咳嗽、胸闷、气促等新冠肺炎典范症状,胸部CT检查显示,她的双肺呈病毒性肺炎改变。
熏染科主任龚作炯领导由医生向龙奎、王鲁文组成的医疗组对吴姨妈精心诊治,连续进行抗病毒、抗熏染等治疗,并实施提高免疫力、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计划,吴姨妈病情逐渐稳定并好转。在两次核酸检测确认为阴性并复查胸部CT后,医务人员判定吴姨妈已抵达出院标准。
“谢谢人民医院的医生救了我!”2月11日,吴姨妈在谌利琴的护送下出院回家,她对医务人员深表谢谢。听说有人康复出院,住院楼里的患者纷纷体现祝贺,吴姨妈与楼内的住院患者相互鼓劲,互喊“加油”,为相互增强抗击病毒的信心。
“惟愿疫情早日已往,各人都健健康康、顺顺当当过日子!”吴姨妈说。
“上午洗了个头,下午就感受头疼,晚上就发热了。”张女士回忆,自己发热了一周,随后开始咳嗽。张女士今年46岁,老家在河南。她一家三口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做调料生意的,也住在四周。
发热39摄氏度的张女士扛不住了,就去四周的诊所注射。打了两天针后仍没有退烧,诊所医生建议她去大医院做CT检查。1月1日,张女士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随后,张女士进入武汉市肺科医院隔离治疗。“没想到我熏染了新冠肺炎。”张女士难过地说。
“其时不了解这个病,所以不觉得畏惧,以为只是重伤风。”张女士说,现在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幸亏她症状轻,经过精心治疗,病情很快获得了控制。
“我住了20天院。”张女士说,由于确诊早,其时医院床位还比较富足,她住院很顺利。“在医师和护士的精心救治下,住院几天后,我的烧退了,再过几天也不咳嗽了,呼吸也一天比一天顺畅。有医生护士在身旁,我心里有底。”张女士谢谢地说,“他们就像亲人一样照顾我,真的很是谢谢他们。”
与张女士一起在隔离病房治疗的另有4名病友。张女士回忆,有一个病友病情很是严重,他想放弃治疗。“他的孩子不绝劝他,医生护士也开导他,我们这些病友也一起勉励他。”张女士说,厥后这位病友挺了过来,病情慢慢好转,最终也出院了。
“出院后,还要在家里隔离两周,生活用品都跟家人离开用,饭也自己吃。”张女士介绍,现在她的隔离视察期已过,已经能和家人一起用饭了,“现在感受生活挺幸福的。多亏了医生护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谢谢人民军医挽救了我们的生命,你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2月5日下午,在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卫生防疫科熏染病区门口,余女士和其他3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面带微笑,拉着医务人员的手,一一致谢。与刚来医院时相比,她的整个状态焕然一新。
1月13日,余女士到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其时她已经发热5天,咳嗽2天。医院卫生防疫科熏染病区主任吴淑坤开端诊断她为病毒性肺炎,立即将其收治入院并进行治疗。两天后,余女士的病情加重,喘气开始急促,余女士说,“我其时特别畏惧,很紧张。”
“我们会想尽一切步伐来治疗,您定心。”主治医师李靖不绝地慰藉余女士,看到李医生笃定的眼神,她的紧张情绪松开了一些。
随后,李医生又详细询问余女士症状、病史等情况,并进行多项辅助检查后,接纳了抗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和中医调理等综合治疗要领。渐渐地,余女士的症状有了改善。因为一直没法确诊,余女士的心仍悬着。
随着新冠肺炎病例不绝增多,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卫生防疫科结合余女士病情变革及辅助检查结果,将其列为疑似病例,迅速上报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收罗余女士咽拭子样本,送往武汉市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1月26日,余女士被确诊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管床医生和护士主动对余女士进行心理疏导。每天询问她的病情,还帮她吊水送饭、转递衣物。余女士说,“李医生一天过来好频频询问我的病情,勉励我不要太担心,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同时,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凭据国家卫健委指导意见,对余女士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并发症和病毒熏染治疗。2月5日,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疗,余女士体温正常天数抵达10天,呼吸道不适症状完全消失,胸部CT检查显示炎性病灶基本吸收,并且连续两次病原核酸检测为阴性,切合国家卫健委确定的出院标准。
“待疫情事后,我们摘下口罩再相会。”余女士和其他3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一起向医务人员作了一个允许。离开医院前,余女士又转身对着一直照顾她的医生护士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