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对月度长协订价机制做了一定调解,大致内容如下:
自10月1日零时起月度长协开始执行新的订价原则。由每月调解一次改为每周调解一次,每周三零时至下周二24时为一个周期,以本周二CCI、CCTD、CECI指数均价为当期价格。10月由于第一个周二为节假日没有指数宣布,10月1日至10月13日两期均参照9月30日指数价格折算执行。
笔者认为,国家能源集团月度长协订价机制调解对市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调解后更能贴近市场。月度订价改为周度订价,机制越发灵活,订价也更能贴近市场变革。
凭据原来的长协订价机制,月底按几个市场煤价格指数平均价来定第二个月的月度长协价格。当产地煤价高涨时候,口岸月度长协价格稳定,国家能源集团为保住牢固利润,外购拦标价上调的空间就很小,导致外购收煤困难,长协兑现能力下降;而当价格下跌的时候,月度价格高于市场煤价,产地外购收煤多,但到口岸就比较难销售。
当下国家能源集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黄骅港库存立异低,最主要原因照旧收煤困难、长协兑现能力弱。但以目前的外购拦标价,加上中间物流用度,到口岸凭据月度长协价格销售价格是倒挂的。
原有的订价机制很难真实反应市场情况,也很难足量兑现长协,也就很难追随市场的脚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是有助于走出长协煤和市场煤的“囚徒困境”。
凭据原来的订价机制,在供应相对宽松和电厂库存较高的情况下,电企可以在每月的中上旬和下旬的采购工具上做一些调解。如,当月中上旬长协煤价格高于市场煤价格的时候,在包管长协条约最低兑现率的情况下,会偏向采购市场煤,当市场煤价格有反弹,在下旬增加长协煤的采购,减少市场煤采购,以压制市场煤的价格上涨空间,在月底把市场煤价格打下来,然后第二个月长协煤价格按当月最后一期市场煤价格来订价。以此形成一个市场煤与长协煤相互压制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市场煤与长协煤陷入一种“囚徒困境”,煤企会很被动,而周度订价能制止陷入这种被动局面。
三是在煤价上涨趋势中,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当煤价处于上涨趋势中,前一个月月底的价格往往比第二个月的市场价格低,而原有订价机制的保存,月度长协价格低于市场煤价格,大型煤企比较亏损。而周度订价的话,则价格会越发贴近市场,煤企自身利益能够获得包管。可是当长协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比较贴近的情况下,长协煤相关于市场煤的价格优势将会失去,在销售量上会泛起一些被动局面,若国家能源集团想要保住既有销售量,就需要相关于市场煤在效劳层面多下功夫。
同样的逻辑,如若煤价处于下跌趋势中,前一个月的价格往往比第二个月的市场价格高,国家能源集团可以以高于市场煤的价格销售长协煤,可是自己的销售量就很难获得包管。总体而言,长协订价机制的变换,关于国家能源集团有得有失。就目前而言,这个变换对国家能源集团是利大于弊。
四是北方口岸长协煤占比将增大。
国家能源集团月度长协订价机制调解对北方口岸煤炭市场会造成一定影响。对终端企业而言,在每个月的差别时间段做采购节奏的变革来间接压制长协价格的基础不保存了,电厂会在每个月均匀采购;对市场户而言,长协价格灵活了,兑现率也就能灵活,市场户优势将会被攻击,想要生存就要在效劳、本钱控制等方面提高竞争力。贸易商发运价格倒挂情况将会加剧,北方口岸市场结构将会变革,长协煤的占比增大。
短期看,此次调解对市场没有大的影响。可是,从结构层面来考虑,订价机制灵活,国家能源集团外购的调价空间就会比较大,收煤困难的局面将会获得扭转,长协兑现能力会获得提升。